当气温节节攀升,中暑成了夏季最常见、却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健康危机。不只是在烈日下曝晒才会中暑
,就连闷热的室内也可能让人体温失控。本文整理中暑成因、典型与易混淆症状,并由医师提醒6大重点
,让你在炎夏中保命也保身。
中暑的三大成因:喝饮料会让机率大增?
中暑不是单纯流太多汗这么简单,而是体温调节系统失衡的结果。当人在高温、湿度大的环境中活动,
身体无法有效散热,导致核心体温持续升高。尤其在通风不良的空间、曝晒太久、穿著不透气的衣物或
剧烈运动时,最容易让体温直线飙升,引发中暑。此外,长时间缺水、喝太多含糖或含酒精饮料,也会
影响身体排汗与调温机能,让中暑机率大增。
中暑的六大徵兆:不流汗也可能是中暑?
中暑并非一夕之间发作,而是逐步累积的警讯。初期症状包括头晕、噁心、全身无力、出汗异常不论事
过多或反而无汗、体温升高超过38.5°C、心跳加快等。一旦症状恶化,可能出现意识混乱、皮肤乾燥灼
热、抽筋甚至昏迷,这时就不只是“热不舒服”而已,而是危及生命的“热射病”前兆。若出现上述警
讯,务必立刻降温与就医。
小心误判中暑:COVID-19症状容易被误会
炎热天气裡,身体一不舒服就怀疑是中暑,但其实低血糖、脱水、感冒初期或焦虑发作,也可能有相似
症状。像是头晕、冒冷汗、想吐,有时只是血糖过低;或因焦虑而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,误以为是中暑
。此外,COVID-19或其他病毒性感染也可能引发高烧与虚弱感。因此,出现疑似症状时,除了观察体
温与环境条件外,也应排除其他可能,避免错误判断延误治疗。
缓解不适感1.立刻降温
面对中暑,首要处理原则是“快速降温”。立即将患者移至阴凉、通风处,鬆开衣物、平躺休息。可用
湿毛巾冷敷腋下、颈部与鼠蹊部等大血管部位,加速散热;若情况允许,也可用电风扇辅助降温,甚至
喷水加风扇模拟“蒸发式冷却”。若患者神智清醒,补充冷开水或含电解质运动饮料也是关键。切记,
若体温超过40°C或已神志不清,应立即就医。
缓解不适感2.补水不只是喝水这么简单
中暑时,补水方式也很有学问。单喝白开水虽可补充水分,但流汗过多时,体内的钠、钾等电解质也会
跟著流失,容易导致低钠血症或肌肉痉挛。此时建议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,或自行调配“简易补水
液”:500ml水中加入1/4茶匙盐与1~2茶匙糖。不建议喝含咖啡因、酒精或过甜的饮料,因为反而会加
剧脱水现象。补水应分多次慢慢喝,避免一次大量灌饮。
缓解不适感3.中暑后还不能大意
即便初步缓解后症状趋缓,也不可立刻恢复活动。中暑后的24至48小时为观察期,必须充分休息,避免
再度曝晒或剧烈运动,让身体机能慢慢回复。此阶段若出现发烧不退、肌肉无力、意识不清等现象,应
立刻就医。特别是老年人、儿童、慢性病患或曾经中暑者,更容易复发或发展成热射病,须高度警戒。